周林平委员:
收悉您在景德镇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出“关于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构建古陶瓷市场的建议”的提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关心,我局对您提出的建议进行了研究,现答复如下:
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要素类型丰富,涉及陶瓷文化、瓷文化、戏台文化等类型。特色突出,拥有大量的窑址、作坊、矿址,是特色鲜明的瓷业手工城市。近年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打造更将我市陶瓷产业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古陶瓷作为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依托工作职能,从以下方面推进古陶瓷市场要素保障:
按照部省工作部署,景德镇市于2019年11月全面启动《景德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落实“多规合一”改革,建立景德镇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传导机制,围绕试验区“两地一中心”战略地位,重点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打造国际化陶瓷产业链交易平台。
加强陶瓷贸易物流空间规划
一是规划国际陶瓷会展贸易设施布局。用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强瓷业空间落位,规划建设景德镇国际陶博城,致力于成为全球陶瓷的交流贸易及供应链中心,承担着对外展示中国文化的新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舞台、传播中国声音的新窗口、打造中国陶瓷贸易的新平台等重要使命。
二是构建不同档次、不同门类的陶瓷销售体系。陶瓷销售空间历经多年历史叠加,空间形式较多,包括陶瓷综合园区、陶瓷商城、陶瓷销售市场、底商改造销售片区、陶瓷商贸村落、陶瓷商业街、陶瓷创新街区七类。 其中,陶瓷商贸村落、底商改造销售片区空间环境品质不高,亟待提升。陶瓷文创街区业态丰富,空间品质较高,活力较大。
规划逐步疏解中国陶瓷城—锦绣昌南批发市场、新都民营陶瓷城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陶瓷批发市场,功能逐步向国际陶博城转移。利用原有的工业厂房空间,形成与陶瓷川空间类似的 5 处文化街区,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陶瓷销售、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混合街区。历史厂房空间原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即玲珑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的生产空间,规划结合艺术瓷厂、二红一光瓷厂、历史城区(建国瓷厂)文创街区的打造,增加四类特色陶瓷的销售空间,传承景德镇瓷业特色。 推动曙光瓷厂、通站路一带的老城商贸节点转型升级,搬迁商业储运总公司,腾退仓储用地作为中低端陶瓷生产与销售空间,满足老城内草根阶层的生产生活需求。 保留提升老城内特色陶瓷售卖空间,即以仿古瓷销售为主的樊家井片区、曙光市场片区,以瓷板画销售为主的老鸭滩片区,逐步推动片区的空间提升与环境改善。
因此针对古陶瓷交易生态,目前城区内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古陶瓷售卖空间,应充分挖潜现有存量空间,更新改造为现代化的国际古陶瓷市场,不宜再另辟新区域,建议结合现有的老旧厂区、陶瓷批发市场、古玩市场进行整治更新。
加强陶瓷文化交流展开空间规划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国家文化客厅和文化名片;它见证国家城市的历史,也记载着民族的根脉乡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2023 年 5 月,由景德镇市政府牵头编制的《景德镇市建设“千馆之城”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一批陶瓷文化主题龙头馆、专题馆,并推动龙头馆卓越发展。6月10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成立一周年成果发布会系列活动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举行,该基因库致力于开展古陶瓷基因库标准制定、文化知识图谱展示与传播系统研究,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20个“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打造博物馆之城,结合景德镇龙头馆、专题博物馆缺项,构建“龙头博物馆-主题博物馆-特色博物馆”的三级文化交流展示体系。博物馆建设充分挖潜改造利用存量厂房、文物、历史建筑,少量择址新建。古陶瓷文化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宣传窗口,在民间特色类小型博物馆方面,鼓励企业、艺术家群体、收藏家、非遗传承人、教研人员、个体创业者结合文化资源、特色品牌产品,在街道、社区层面打造个性化的民间博物馆,丰富景德镇城市博物馆体系。依托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古陶瓷文化底蕴,吸引海内外的古陶瓷爱好者,进一步向民众、旅客、客商传播古陶瓷文化。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6月21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
联系人及电话:蒋滨 15279120696邮政编码:333000